18903314760
今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82万吨,回收难在哪?
2025-03-01 来源: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 点击量:94据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产业研究部预测,2025年,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82万吨。动力电池回收面临着诸多难题,具体如下:
市场主体方面
“小作坊”冲击:大量无资质“小作坊”参与回收,它们在环保、生产设备等方面投入少,以物理方式简单裁剪破碎电池获取原料,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,还因无需缴纳增值税等,能给出更高回收价,导致正规企业收不到足够电池,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突出。
回收渠道复杂:动力电池回收渠道多样,包括车企、电池生产商、第三方回收企业等,但各渠道缺乏有效整合与协同。部分车主或电池使用方为图方便或利益,将退役电池随意出售,使电池流向分散,增加了正规企业回收难度。
成本与效益方面
回收成本高:正规回收企业为保证回收效率和质量,在厂房、设备、环保处理、数字化等方面投入大,运营成本高。当锂盐等价格下滑时,二次利用资源成本可能高于一次资源价格,导致企业回收利润低甚至亏损。
梯次利用成本问题:梯次利用虽可延长电池使用寿命,但面临电池一致性差、技术路线和价值评估不统一等问题,导致成本偏高,在储能等市场推广受限。
政策与标准方面
法规执行力度不足:尽管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动力电池回收相关政策法规,但在实际执行中,对违规回收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够,部分企业和个人存在侥幸心理,不按规定进行回收。
标准体系不完善:目前动力电池回收的相关标准不够细化和统一,在电池分类、检测、评估以及梯次利用产品标准等方面存在缺失或不明确,给企业回收操作和产品质量控制带来困难。
技术方面
技术水平参差不齐:部分小型回收企业技术落后,无法有效提取电池中的有价金属,资源回收率低,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。而先进的回收技术研发和应用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人才投入,一些企业难以承担。
安全与质量风险:动力电池在回收、运输、存储和处理过程中,存在短路、起火、爆炸等安全风险。同时,回收电池的质量难以保证,可能影响梯次利用产品的性能和寿命,增加市场推广难度。
面对这些难题,需要政府、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,完善政策法规,加强监管,加大技术研发投入,建立规范的回收体系,推动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健康发展。
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物料自动化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,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!本网的作品系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,以便我们及时处理、删除。